

棕櫚油,是目前世界上生產量、消費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種,與豆油、菜籽油并稱為“世界三大植物油”。
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是棕櫚油的主要生產國,兩國共占全球棕油產量的86%以上,馬來西亞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國際貿易活躍。
影響棕櫚油價格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主產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天氣、產量、出口量、期末庫存等,中游階段國內棕櫚油港口庫存及進口量,下游的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方便面產量等以及豆油、菜油對棕櫚油的替代量。


油棕特點及種植歷史

油棕種植歷史
油棕的人工種植,始于19世紀初,那時英國工業革命對蠟燭和機械用潤滑劑的使用創造了對棕櫚油的大量需求,但起初棕櫚油僅由原產地西非供應,產量較少而常常導致供不應求。
1848年,荷蘭殖民者嘗試性地將油棕引種到爪哇(印度尼西亞),自此油棕就在高溫多雨的東南亞扎下了根。
1910年,英格蘭的殖民者威廉森米德爾頓和銀行家亨利美在馬來西亞創辦了森達美公司,開始企業化種植棕櫚樹來壓榨棕櫚油。



油棕樹特點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且長年都有收成的雌雄同株多年生植物。油棕果生長在油棕樹的大果串上,每個果串大約有棕櫚果2000多個。在高溫多雨的東南亞地區,定植后三年開始結果,棕櫚樹的經濟樹齡一般在20-25年,產量隨處于樹齡的范圍有所差異。

棕櫚樹在載種到種植園后,經過3-4年的生長期開始結果,7-14年后進入旺產期,之后老化淘汰。油棕作為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每公頃油棕最多可生產大約4噸的毛棕櫚油、0.5噸棕櫚仁油、0.5噸棕櫚仁粕,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World Environment Day
棕櫚油是如何來的?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中榨取出來的。棕櫚果經水煮、碾碎、榨取工藝后,得到毛棕櫚油,毛棕櫚油經過精煉,去除游離脂肪酸、天然色素、氣味后,得到精煉棕櫚油及棕櫚色拉油。根據不同需求,通過分提,可以得到24度、33度、44度、55度等不同熔點的棕櫚油。

棕櫚油中富含胡蘿卜素(0.05%-0.2%),呈深橙紅色,這種色素不能通過堿煉有效地除去,通過氧化可將油色脫至一般淺黃色。在陽光和空氣作用下,棕櫚油也會逐漸脫色。棕櫚油略帶甜味,具有令人愉快的紫羅蘭香味。常溫下呈半固態,其稠度和熔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國際市場上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低的棕櫚油叫做軟油,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棕櫚油叫硬油。
棕櫚油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及抗氧化性,在食品工業以及化學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在食品工業方面,棕櫚油一般被加工成起酥油、人造奶油、氫化棕櫚油、煎炸油脂和專用油脂等。而化學工業使用的精煉棕櫚油要求熔點不低于44度,主要用于制造肥皂、硬脂酸及甘油。如今,在動物養殖和飼料領域,棕櫚油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主要用于養殖動物的奶水改善和催肥造肉等方面,效果顯著。


棕櫚油在動物養殖上有啥作用嗎?
有啊,催肥,造肉,催奶
優百特酯交換——提高棕櫚油消化率!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 關注更多精彩資訊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 關注更多精彩資訊